,最后决战(复联四最后决战)
,最后决战(复联四最后决战)
前沿拓展:,最后决战
明末清初,两大王朝曾经发生过两次决战,一次是萨尔浒之战,另外一次则是松锦之战。萨尔浒之战标志着明朝从进攻转为防御,而松锦之战则标志着明朝关外土地尽失,山海关直接向清朝敞开,为清兵入关创造了条件。对于明朝来说,松锦之战则是退无可退的生死存亡之战。那么为何明朝还是以失败告终呢?
一,明末的辽西局势
自从辽东沦陷之后,明朝就将辽西作为关外最后的据点。袁崇焕担任辽东经略后,在辽西构筑了坚不可摧的关宁锦防线,该防线以山海关为后盾、宁远为中坚、锦州为先锋,间筑有多个堡台作为联防据点。每一座坚城堡垒都布置了数量可观的火炮,只要守军坚守不出,就能够让清朝骑兵的优势尽失。
明朝,企图依靠这一座座雄关来挡住清朝的八旗,但真的能够挡住吗?的确,这种战略在后金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1626年,努尔哈赤发动了宁远之战,最终饮恨而归。1627年,皇太极又发动了宁锦之战,但依然没有突破。
皇太极是一个善于吸取教训的雄主。他认识到辽西防线不可轻易突破,于是就辛苦经营北方,先后东征朝鲜、西征蒙古,北征黑龙江,南征毛文龙,将整个东北纳入到了版图之内,扩大了兵源,解决了后顾之忧。而后,皇太极又迂回入关,在京畿一带四处劫掠,了解到了明朝的虚实,计杀了袁崇焕,破坏了内地的经济。
16442年的局势
与此同时,清军的军队建制和武器装备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改进。在军队建制上,后金主要以满洲八旗为主,到皇太极时代增加了蒙古八旗和汉八旗,使得军队数量增加了。满洲、蒙古八旗善于野战,汉八旗善于攻城,可以优势互补。
在武器上,大量的明朝降将给清朝带去了红衣大炮,以及制造火炮的技术。在1631年的大凌河堡之战中,金军就一次性使用了40门大炮,此后清军每次出征都会携带大炮。清军一旦拥有的大炮,就会让明朝军队的优势不复存在。
在清朝方面占据优势的时候,明朝却陷入了困境。战争、天灾、赋税等问题导致明朝内部矛盾激化。1627年,明末农民起义爆发,高迎祥、李自成、张献忠等开始活跃起来。1638年,农民起义军被朝廷军队击溃,起义陷入了低潮状态。但是李自成和张献忠等转战他省,继续发展势力,让明朝无可奈何。
农民起义刚刚陷入低潮,皇太极就派遣大军入关侵扰,逼迫明朝的主力部队回调,军队疲于奔命。明朝的财政早已枯竭,不得不加大征收“三饷”,使得矛盾更加突出。为了缓解财政危机,崇祯皇帝让大臣们捐款,然而这些大臣一毛不拔。他们只顾着结党营私,哪里会考虑国家社稷呢?
二,决战前的军事部署
当明朝陷入了绝境之中时,皇太极已经决定发动决战了。1640年,参政祖可法、张存仁等联名给皇太极提出了“进取之计”,并提出了三个策略。上策,避开辽西,继续迂回入关,“直捣燕京,割据河北”,此为“刺心之著”;中策,避开宁、锦,直接进攻山海关,此为“断喉之著”;下策,吞并广宁,破坏辽西经济,让宁远和锦州不战而溃,此为“剪枝之计”。
大臣们大多数都推崇上策,但是皇太极认为“大军屡入塞,不得明尺寸地,皆由山海关阻隔。”因而下了决心要拿下辽西四城,最终皇太极采取了“剪枝之计”。
皇太极首先将锦州作为目标。为了能够顺利拿下锦州,他将锦州90公里外的义州作为前沿阵地。1640年三月,皇太极带领大军驻扎在义州,开始修建城堡和房屋,开垦荒地,进行屯田。随后又从朝鲜运来了万包粮食,从蒙古调来了万匹良马,并制造了60门红衣大炮。
锦州总兵祖大寿
四月,皇太极派遣济尔哈朗,多铎带领满洲八旗将锦州城团团围困,断绝了锦州对外的联系。八旗部队毁掉了锦州周边的居民点和庄稼,使得锦州成为了一座孤城。而孔有德、尚可喜、耿仲明则带领汉军,携带大炮增援。另外,朝鲜的援军也很快到达了锦州城外。
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见清军围困锦州,有决战之意,就立即向朝廷申请增加援军。五月,洪承畴出督师,令总兵祖大寿、团练吴三桂、分练刘肇基守卫杏山。第二年,洪承畴觉得兵力依然不够,于是明朝从山西、河北调来了7万军队。
1641年三月,明朝军队的蒙古贝勒诺木齐、吴巴什等人秘密与济尔哈朗联系,秘密投降了清军。三月二十日,他们和清军里应外合,在锦州一带击退了明军,使得锦州更加危急。崇祯皇帝深感不妙,于是决定让洪承畴带领13万大军支援。
洪承畴主张稳扎稳打,且战且守,但是崇祯皇帝、兵部尚书陈新甲、监军张若麒都主张速战速决,洪承畴也只好听命行动。7月,洪承畴带领大军驻扎于锦州六公里外的松山。八月初,大军击退了多尔衮的军队,得以控制乳峰山的制高点。
决战之前的情况
此时,清军陷入了明军内外夹击的状态,被迫转攻为守,出现了危机。情急之下,皇太极从沈阳带领3000精锐先行,到达了松山,寻求决战。见皇太极到来,洪承畴先调遣6万军队修建7座大营,挖掘壕沟。皇太极观察了明军阵地情况,决定也先在外围挖掘了一道长长的壕沟,断绝松山和杏山、塔山之间的联系。这就让,松山、锦州都成为了“孤城”。
三,一场大决战变成了大逃亡
八月二十日,皇太极派阿济格对塔山的明军发动了进攻,夺取了明军粮草。而洪承畴担任骑兵出动后,被八旗歼灭,于是将军队归宿于城堡,眼看粮草被夺。明军失去了粮草,军心溃散,洪承畴原本想立即和清军决战,但监军监军张若麒提出到宁远补充粮草。洪承畴只好放弃决战,选择突围。
不过,明军早已军心大乱。还未等待到突围的时间,总兵王朴直接带领部队逃走了,其他将领也纷纷夺命而逃,生怕落了后。就这样,明军居然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故,自相残杀不少,搞得盔甲遍野,溃不成军。
松山守军的逃亡
见明朝大军不战而逃,皇太极立即派遣骑兵追击。史称“明兵窜走,弥山遍野,自杏山迤南,沿海至塔山一路,赴海死者,不可胜计。”经过大逃离,吴三桂等带领残兵退守杏山城,张若麒从海上逃到了宁远,只有曹变蛟、王廷臣进入松山支援洪承畴。
皇太极料到杏山的守军还未再向宁远逃跑,于是在两城之间设下埋伏。果然,八月二十日,吴三桂等人带领大军逃出,结果被清军歼灭殆尽。此后,清军又以摧枯拉朽之势力击溃了明朝的残余部队。这场松山决战,清朝只用了10天就歼灭了明朝5.3万军队。
击溃了西逃的明军,皇太极又加强了对松山和锦州的围困。松山城内的明军“欲战则力不支,欲守则粮已竭,欲遁又未敢成队而出”,只能坚守待援。但是,李自成现在也趁明朝主力调走的情况下四处开战,崇祯已经无法再组织一支军队来支援辽西了。
松山城被围困多日,粮草断绝,出现了人相食的情况。洪承畴多次突围都碰壁而回,松山成为了绝地。1642年,守城的副将夏成德秘密投降清朝,和清军里应外合地攻陷了松山,而洪承畴则被俘虏到了沈阳,不久也投降了清朝。锦州的情况和松山类似,最终到1642年三月投降于清军。
四月初九,清军又用红衣大炮攻陷了塔山城,歼灭了明军7000人。二十一日,清军准备用大炮进攻杏山城,明军守将开门投降。自此,辽西的松、锦、塔、杏四座军事城堡全部落入到了清军手中,山海关成为了最后的一道大门。同时,清军在辽西获得了大量的火炮,火铳,使得军队的武器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越。
松锦之战大大加速了明朝的灭亡。由于明朝调集13万精锐部队集中前线,使得后方空虚,本来已经陷入低潮的李自成农民军又死灰复燃,并一举攻下了陕西、山西、河北、山东等地,直接向北京开进了。到1644年,北京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。不过,皇太极却没有入关的机会了,他在1643年去世了,他的大业只能交给多尔衮去完成了。